健康杂谈   
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---ITP
       ITP--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症,属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,因血小板免疫性被破坏,使得外周血中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比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。本病按发病原因明确与否,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。病症主要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,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,分急性及慢性俩种,急性多见于儿童,慢性多见于成人,以40岁以下女性常见。
 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:
   1.急性起病急,出血严重;多见于儿童,发病前l-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。突发广泛的皮肤粘膜血点或成片瘀斑;甚至皮下血肿;常    伴有鼻衄、牙龈出血等;胃肠和泌尿道出血可见便血及尿血;偶见结膜下、视网膜出血;少数患者同时伴有内脏或颅内出血而出现严重的不良后    果;
   2.慢性起病缓,出血症状轻;多见于成人,病程为6个月以上;一般仅见皮肤瘀点或瘀斑反复发作性出现,或常见鼻衄、齿龈出血、结膜出血等其    他出血倾向;女性患者可以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为主要表现;长期反复大量出血而引起贫血者,可出现低热、乏力、头昏、失眠及脾肿大等。
 二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晰,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;
   1.免疫因素
    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,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,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~11天,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~230 分    钟。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,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;
   2.血管因素
    临床上发现,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,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;例如脾切除后,虽然部分    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,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;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,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,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,出血也可减    轻;或可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妄意义;
   3.脾脏因素
    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,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,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;当脾脏产生大量的抗血小板抗体    时,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变异,使得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,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;
    4.遗传因素
    据有关研究表明,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,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;
   5.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素
    因血小板与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,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长而行成障碍,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;
   6.其他因素
    1、雌激素的作用: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,妊娠期容易复发,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,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      板吞噬和破坏能力;
    2、血小板抗体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,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加重出血。
  本病的病因目前只明晰如下
    1.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,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。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      附于血小板表面,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,导致血小板被破坏;
    2.慢性ITP病人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;慢性ITP 血小板破坏,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,被巨噬细胞吞噬所      致。若将慢性ITp 病人的血浆输给正常人,可使正常人的血小板减少;如将正常人的血小板输给ITP病人,输入的血小板在短时间内被破坏。      由此证实ITP病人血小板寿命缩短是由于血清中存在有破坏血小板的抗体,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。
   ITP--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于hsp--过敏性紫癜
   
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

网站导航 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