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赋 中国历史年表  
  曹操(东汉)
     曹操(155-220):字孟德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市)人。三国时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初举孝廉,任洛阳北部尉,迁顿丘令。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,逐步扩充军事力量。公元192年献帝初平三年,青州黄巾军为曹操所灭,曹得降兵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。建安元年(196年)迎献帝都许(今河南许昌)封曹操武平侯,为司空、行车骑将军事。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,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。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,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。建安十三年,进位为丞相,率军南下,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。封魏王。子曹丕称帝,追尊为武帝。他在北方屯田,兴修水利,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,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;用人唯才,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,抑制豪强,加强集权。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。著作有《魏武帝集》已佚,有明人辑本。曹操精兵法统军三十余年,手不舍书。书则讲武策,夜则思经传。登高必赋,及造新诗,被之管弦,皆成乐章。《魏书》上雅好诗书文籍,虽在军旅,手不释卷。每每定省,从容常言:人少好学,则思专,长则善忘;长大而能勤学者,唯吾与袁伯业耳。《典论·自叙》,袁伯业名遗,袁绍从兄。“曹公古直,甚有悲凉之句。”——钟嵘《诗品》。因此,曹操成为建安文学的领袖理所当然。
 
曹植(东汉)
   曹植(公元192年-232年)字子建,三国时魏诗人,曹操第三子,曹丕弟。曹植自幼聪颖,年仅十余岁,便能诵诗、文、词赋,卓尔不群,天才横溢,深得曹操宠爱,更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。然而曹植任性而行,屡犯法禁,终於失宠。其兄曹丕善矫饰,屡次於曹操面前直斥其非。然而,曹操信任曹丕,并於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立他为太子。曹丕即位後,便对曹植施行压抑和迫害,又屡改封地,使曹植郁郁不得志,终日在压迫之下生活。黄初七年(226年),曹丕病逝,曹睿继位,是为魏明帝;仍对他诸多压制,苦不堪言。曹植亦曾多次上疏,希望得到重用,为国效命,可惜事与愿违。四十一岁徙封陈郡,卒谥「思」曹植的生活和文学创作,可以曹丕即位那年为界,分为前后两期。前期作品主要反映曹植一生的政治抱负,向往建功立业;另外亦有游赏、公宴、唱和之作。后期作品则深刻地描绘了曹丕等人的残酷手段,诗人在政治迫害之下,抱负难伸,诗作每见怨愤不平之气,时不我与之感;另外亦有闺怨、游仙之作。
 
建安七子(196~220)
   东汉末年至魏初时期七位文学家的合称;他们是: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干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。“七子”之称,始于曹丕所著《典论·论文》:“今之文人,鲁国孔融文举,广陵陈琳孔璋,山阳王粲仲宣,北海徐干伟长,陈留阮瑀元瑜,汝南应玚德琏,东平刘桢公干。期七子者,于学无所遗,于辞无所假,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,仰齐足而并驰。”,这七人大体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三人外的优秀作者。
 
 
 
 
陶渊明(南北朝)
   陶渊明(公元365年-427年),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,世号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西南)人。据说其曾祖是晋大司马陶侃,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一类的官。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,生活相当艰辛。
   陶渊明青年时代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,曾几次出仕,历任江洲祭酒、镇军参军、建威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。于四十一岁时决计辞官归隐,此后他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园林生活。
  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。他的诗歌痛斥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腐败,表现出高尚的情操,有很高的价值。陶渊明的艺术成就突出,诗歌朴素自然而又韵味隽永。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起了非常好的作用。
谢灵运在谢氏家庭中最富文采,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论语 辞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 返回